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

堆填之外的處理垃圾方法

擴建堆填區問題引起社會強烈爭議。有環保團體批評有政黨一味提出反對擴建堆填區,卻未有就是否支持源頭減少廢物計劃表態,是只顧眼前問題,未有全盤考慮香港垃圾出路問題,缺乏遠見。

星日倚重焚化方式 值得借鏡
環保政策不能只流於口號,必須看成效。我認為,擴建將軍澳    堆填區爭議所引伸出來的問題,更值得關注。經此一役,垃圾問題不會隨之解決,我們應反思,往後是加大擴建另外兩個堆填區或是興建焚化爐呢?

如果市民都有「不要在我家後園」(not in my backyard)建堆填區的心態,所有堆填區都擴建不到,垃圾問題就無法治本。政府可有後著呢?本港長遠需要發展綜合廢物管理設施,包括興建現代焚化爐。日本    、新加坡    與香港一樣地少人多,但是市容整潔,原因包括兩地都倚重焚化方式處理垃圾,經驗值得我們借鏡。另外,特區政府    應著眼有利全港整體利益的環保政策,所以推動源頭減廢及循環再造,幫助回收行業顯得很重要。

近期人人說堆填區,究竟大家知否堆填區內有什麼?根據環保署    去年資料,每日有近9000噸都市固體廢物棄置在堆填區。這些廢物中,數量最多的三類分別是「易腐化廢物」、「紙料」及「塑膠」,每日棄置量分別為3700多噸、約2000噸及1700噸,分別佔41.5%23%19%。三類廢物已佔總都市固體廢物八成多。當中的「易腐化廢物」,主要是食物廚餘,每日約3200多噸,佔固體廢物三成多。

盼政府加強廢物源頭減廢
比較過去8年,都市固體廢物確有減少趨勢,由2002年的9400多噸下跌至去年近9000噸,紙類亦少了300多噸。不過,「易腐化廢物」卻有上升之勢,同期由3500多噸(37.5%)升至3700多噸(41.5%)。細心分析,來自食肆的廚餘升幅較大,由2002年約370噸升至2009年的960多噸,反映環保署在推動主要廢物源頭減廢上力度不夠,廚餘持續增加

分析了固體廢物源頭減廢,政府在回收方面又可有成績?回收業界指環保署對回收業缺乏支援,提供土地及配套設施不足,業界只能集中處理高增值廢料。部分可回收物品因缺乏政策支援,被棄置堆填區,如玻璃及紙包飲品,單是這兩類廢物每日棄置已逾1000噸,佔都市固體廢物近一成。因此我希望政府加強廢物源頭減廢及推動回收,當中可特別著重廚餘方面,因為廚餘發酵後產生的甲烷可以發電。

我亦建議推動新興回收項目,包括處理廢玻璃及紙包飲品,紓緩堆填區壓力。總結而言,政府應切實制訂和執行減少廢物和循環再造計劃,並協助回收行業,以減少廢物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