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首張明信片於1869年由匈牙利人發明,中國第一張明信片於1876年出現。但是,佈滿中文字的明信片卻不是中國人發明,而是到當地經商的外國人繪下中國當時的情景,回到祖國後製成明信片寄發給親友。
後來,人類發明了相機,使得紀錄生活情景變得更容易,明信片於1900年至1914年期間在全球大量寄發,當時也被統稱為明信片黃金期。
當收音機、電視機、電話、電影等慢慢入侵人類的日常生活,代替明信片傳遞訊息以後,明信片的寄發量突然銳減,來到今天幾乎人手一手機,還有電子郵件和網絡科技發達的年代,明信片通常只是遊客的紀念品。
擁逾萬張有關華人明信片
對中國歷史非常瞭解,連很多華人也自嘆不如的德國籍舊明信片收藏家托馬斯‧布蘭特(Thomas Brandt),擁有超過1萬張與中國和華人相關的明信片,相信也是全球擁有最多舊明信片的收藏家。
談到收集舊明信片的淵源,是他在1995年編寫《亞洲舊憶》(Asia In Those Day)時,對一張拍到新加坡烏節路的舊明信片產生興趣後,開始萌生從舊明信片學習歷史的念頭。
他開玩笑地告訴星洲日報記者:「我還有更多其他方面的明信片,只是我不方便在這裡透露數量,以免我的父親擔心。」
父責備收藏舊紙張
原來,他過度沉迷於收集舊明信片,甚至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,還曾經因為動用與父母在德國銀行的聯合信託戶頭存款,被父親召回家鄉教訓一番,責備托馬斯為何要收藏舊紙張。托馬斯目前在馬來西亞――德國工商會擔任總經理,他表示收集舊明信片這麼多年以後,對舊明信片的熱愛程度沒有冷卻,只是更懂得自我控制,出門旅行會專注於尋找珍藏品內所沒有的舊明信片。
而且,他的中國舊明信片很多不是在中國購買。20世紀初期,全球約60%的明信片在德國印製,英國、法國、意大利等也有大量印製明信片,造成舊明信片收藏者必須付出不小的金額,才能擁有心頭所好。
手繪舊明信片叫價數百
他說,舊明信片可分為印刷、手繪、繡花等類型。最貴的是以絲綢和緞製,人工繡花的舊明信片。
手繪明信片的特色在於作者會畫上郵票面值,有點類似公眾今天可以在郵政局買到的空郵(aerogram)。
「一張完整的手繪舊明信片,隨時叫價50歐元(約210令吉)到200歐元(約840令吉)。如果每張都是這樣的價格,那將是一筆數目不菲的投資。」
為收藏品熟讀中國史
舊明信片可以告訴人們很多歷史故事,托馬斯熱愛中國歷史,為了確保自己所購買的舊明信片具有收藏價值,還刻意閱讀與中國相關的歷史書籍,使得他對中國19世紀至20世紀的歷史瞭如指掌。
已在東南亞國家落腳17年的托馬斯熱愛亞洲歷史,1997年出版了《亞洲舊憶》圖片集,數年前因興趣使然,出版了《神州舊憶》(China In Those Day),在書中展示1598張珍貴的舊明信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